大尺度猎奇国产剧!4集揭露娱乐圈黑暗面,直击人性还是它敢拍
来了,终于来了。你们都在催我的国产剧。没开播,豆瓣已有两万多人打出“想看”。没看过前作?无所谓。只要你对这些感兴趣:男爱豆被队内霸凌,浑身青紫。小孩被关进狗笼,疑似“采生折割”。采生折割,是职业乞丐中最歹毒凶恶的一种。人为地制造一些残废或者“怪物”,以此为幌子博取世人的同情,借此获得路人施舍大量的钱财。百度百科-“采生折割”布满几十具白骨的天坑景点,场景壮观堪比“黄河捞尸人”。罪案爱好者专属的下饭剧。不多废话,直接来:猎罪图鉴201“新时代杀人手法教科书”如果看过第一季,应该对设置不陌生。一、双男主,原班人马回归,金世佳、檀健次稳定上分。一个刑警队长,一个天才画像师。展现最萌身高差卖腐的同时,也在走哪哪出事的死神路上越走越远。用美术还有心理学探索一种新的破案思路二、近年来国产剧少有的原创剧本设定。上一季共包括14个案件:电梯雨衣男、整容医院杀人事件、女同性恋自杀事件、雌雄大盗(疑似劳荣枝法子英)、人皮面具绑架案、珠宝抢劫案、家暴反杀案、轮奸案、老人诈骗案、模特照片被割案、连环爆炸案以及涉及主线的警察被杀案、灭口案和美容院贩卖人口案等等。死法花样,反转猝不及防。猎罪,原来是猎奇的猎。第二季继续。最顶流的男团,选秀C位出道,以及让人想起某坤的婚纱舞台。结果一转眼,爱豆被嘎了。监控除了拍到三个受害者和唯一幸存者的室内活动外,没发现任何可疑人物。谁是凶手?那肯定是唯一幸存的爱豆咯。但全程监控中,他没有任何作案迹象,而且还不在凶案房间里。-我一直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你去了好几次洗手间?-我是去打扫了据这位男爱豆所说,草根出身的他,一直遭受其他三个队员的霸凌。几人都是富二代,不光动辄打骂,还强迫他跟着吸毒,劣迹斑斑。有吸毒的视频证据和宿舍的监控录像,一副“完美幸存者”的样子逐渐落成。但真相,显然没这么简单。经过摸排调查,警察杜城(金世佳 饰)虽然发现了许多娱乐圈的黑料:比如经纪人和艺人开淫趴、圈内迷信养小鬼等,但并没有找到与命案相关的直接证据。直到画像师沈翊(檀健次 饰)发现现场的角落,曾摆放过一只长颈鹿玩偶。大小,刚好能装下一个成年人,嘶……毕竟是第一个案子,Sir也不避讳什么剧不剧透了。福尔摩斯的名言:“当你排除了一切看似不可能的情况后,剩下的无论多么难以置信,都必然是真相。”凶手要把自己三折叠藏进玩偶,再在杀完三个人后,从现场无痕脱逃。难度堪比忍术,怎么做到?谜底很快揭晓:原来那个幸存男爱豆有个女粉。在了解到哥哥被霸凌的困境后,骨骼清奇的她通过高难度姿势将自己装进玩偶,半夜趁三个队员吸嗨了不省人事后,爬出来一一割喉,再把自己装回去。坐等第二天的清洁工来丢弃爱豆们不要的杂物,再顺势从垃圾堆逃走。如此大费周章。报酬,是来自偶像的一个吻。没错,那个幸存的男爱豆也不清白。毕竟经常杀人的朋友都知道,这套操作搞下来,没人打配合肯定是不行的。什么时候可以行动,监控盲区在哪里,清洁工几点来……哪怕不是直接的凶手,但内鬼肯定也跑不了干系。反转仅此而已?当然不是。在第一个单元案的最后,还有这样一个画面:当帮凶和凶手,偶像和粉丝,男与女,二人被洗去所有社会面的身份后,故事给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她在他落魄时就喜欢上他。两人私交数年,除了单纯的追星、友谊外,还有一层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那个吻除了安慰和答谢,更像一个证明。舞台上的婚礼,也不只是一个表演。-在你的演出里给我一场婚礼吧就当是我们的婚礼《猎罪2》就这样用一种画面冲击力大但可行性极弱的杀人手法,完成了这一季的开篇。当然,招致的非议也不少。一些网友在豆瓣上愤而打出一星,控诉“污名化追星女”。说“我身边从没有见过这样的追星女”。好吧。正如前面所说,案情,是猎奇的。什么离奇拍什么,当然不代表这是正常的追星族,或许大家可以稍安勿躁。否则,每个案子都可能冒犯一个群体。这种对离奇的执着,让Sir想起了约翰·迪克森卡尔的推理名篇《天空中的足迹》。——凶手将手插入高跟鞋,倒立着离开了犯罪现场。毕竟破案类的题材,相较于真的去教观众怎么杀人,更多还是通过极端情况和脑洞手法,来解构真相,探讨人性。就像这桩案子。三条人命的背后,是三重门。光鲜行业的暗面、明星皮下的不堪,娱乐圈的扭曲,让平等的两个个体产生了情感姿态上的高低。为了心中的“神”,人甘愿迈过道德界限,退化为“兽”。02荧幕版故事会如果让Sir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猎罪》这样的剧,大概是“故事会”。就像一本流行于民间的厕所读物,低门槛的娱乐,偶尔也发掘精品。别看不起《故事会》:有经验的创作者都知道,好商品绝不比好作品好做。《猎罪2》目前的案件除了第一集的粉丝杀人案外,还出现了虐童案、天坑抛尸案、人工智能案、私家侦探杀人案等等。如果要说和第一季最大的不同(Sir可是认认真真追了两季)。大概是相较之下,第二季更符合互联网趋势,更契合当下的热点。依旧举个栗子。这部的第三案,讲的是警察进山寻人,意外发现尸坑。著名的野山美景,吸引了无数不怕死的人前来“探秘”。让人想起最近的新闻:但除此之外。比案件本身的猎奇性更具“网感”的,是凶手的动机。警察勘察尸坑,发现有一具尸体,非常特别。一棵小树从这具白骨上生长出来。其他尸体都围绕它呈散射状分布,换句话说,以它为圆心。死者是谁,不揭密,凶手是谁,Sir也不说。但这桩案子最奇特的地方,就在于凶手并非杀死死者的人,却因为后者的死亡,从而拥有了“凶手”这一身份。动机,自然是感情。以感情为动机不特别。特别在于,如果你看完这一季的几个案子,会发现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所有罪恶的萌芽,都始于原生家庭的失衡。就像为偶像杀人的粉丝并不是单纯的粉丝。家人的缺位使得偶像成为了她单一的生命支点,一场“婚礼”足以让一个“新娘”为“新郎”杀人,换言之,为她新的家人奉献一切。到了虐童案也是一样。那些城中村的小混混,被怀疑为“采生折割”的嫌疑人,同样有一个痛苦的童年。“天坑案”里意图轻生的女孩,以及在后面的剧情里出现的集体自杀网站。前者因为不想结婚,想用精子库生小孩,和“闺蜜”在一起;后者的出现,轻易就将缺爱的人引向另一个牛角尖。有些父母的爱给的总是刚刚好没有多到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又没有少到让孩子不孝不多不少刚好让孩子痛苦相比第一部只是单纯的猎奇破案,显然这一部所试图探讨的,或者说是想要表达的,更加冒犯,更加私人。它更贴近目标受众的关注点,符合当下的时事。但在此基础上,其实是在做一件更危险的事,那就是试图发掘恶的土壤。找到犯人犯罪的诱因,试图去理解“动机”本身。坦白讲,《猎罪》系列虽然形式简单易懂,足够下饭,但国产网剧类型里,这样的先例,或者说是模范已经太多。7.6的《心理罪》,把猎奇元素做大做强;8.2的《暗黑者》,探讨社会“清道夫”存在的意义;以及最近复出的《白夜追凶》IP,通过每个带有一定风险和争议性的单元案,避免落入“端庄正确”的套路。在这样的情况下,《猎罪》仅仅通过猎奇来突围,是不够的。这也是目前第二季的评论区,一些观众认为不够进步,甚至比不上第一季的原因。就像说好的双男主破案:金世佳完美继承了上一季的两极化表演,不是冷脸木然,就是五官乱飞,还动不动标榜演技炸裂。檀健次作为天才画像师,上一部展现的能力还算卡在人类的范畴,这一部直接升咖“画疗”——预判罪犯的预判,提前把罪恶扼杀在摇篮。目前第二季的评分还未释出,大量一星与五星仍激烈交战着。除了大部分低分指出的悬浮和卖腐外,还有网友发现了剧本里的事实性错误。就像Sir前面说的。《猎罪2》如果想要超越自己,甚至是超越同类型竞品,难度不光是在一个案子、一个道理的基础上探讨人性那么简单。而是在首作已经拿到了7.6(国产剧中上水平)的分数下,如何在续作里拿出更多,更与时俱进的新东西,才是关键。是否预判罪恶,预判嫌疑人这都不是重点。能不能预判胃口更大的观众,甚至进一步预判高阈值的市场,才是重中之重。03登高跌重最后,说回整个系列。要厘清《猎罪》走红和它目前所处的风口浪尖。就不得不提第一季留给Sir印象最深的部分,也是整部剧的精华所在。——画像。男主沈翊作为画像师,也是难得一见的美术天才,经常会利用美术和世人耳熟能详的世界名画来传达刑侦信息。比如熟悉的《马拉之死》,提醒观众凶手的不在场嫌疑;用《小路上的谋杀者》来通风报信,秘密传递自己的坐标;《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讲述两个女人的同仇敌忾,暗示家暴案两个女人的“囚徒困境”。相较于其他刑侦破案剧大多都依靠主角的天才和智慧,或是司法系统的先进性来侦破悬案,“画像”这一看似玄之又玄的核心诡计,的确又新又奇。虽然《猎罪》动用了分工合作的美术团队来完成剧里一幅幅的画像。但现实里,画像师确有其人,且基本上都是单打独斗的“神人”。不仅能从犯罪嫌疑人的肌肉走向、三庭五眼甚至是一个模糊的监控截图来确定嫌疑人的大概样貌,生理特征。还能通过眼前人的面貌,推理出ta的生父母、子女甚至是年老的样貌。但如果只是满足视觉,当然不够。要说《猎罪1》最大的优势,Sir觉得,是它作为一部刑侦剧,抓住了犯罪行为里,最让普通人膈应,甚至胆寒的一个点。相比天生的反社会人格甚至愉快犯,更多的罪犯,永远是“输给那一个瞬间”的普通人。《猎罪1》讲透了这种侥幸。比如被整容院长迷奸的受害者。她们有的是自愿和他发生关系,就为了一次免费的整容手术,一个说不定会变美的项目,一个吃到性别红利的契机。而爱上同性的女学生。她真正喜欢的仍是异性,却因为异性对自己的霸凌和猥亵,导致自己虽然性取向为男,却难以接受真正的男性。只好“退而求其次”喜欢上中性打扮的女生,并洗脑自己忽略性别,一心迷恋上心中的“他”,并在被迫认清现实后崩溃。用三个身份实施绑架案的罪犯,因为人生被盗取,只好选择报复。他认罪的最后一句话,仍是遗憾自己哪怕破釜沉舟,留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身份仍旧是绑架案的嫌疑人,而不是拼命找寻的自己。“只是你们眼里,从来就没有我”《猎1》最令Sir记忆深刻的台词,不是警察杜城在每一桩案子结案后的定论,也不是画像师沈翊动辄掉书袋的“美术小课堂”。而是这一句。人类社会的“异端”并不是犯罪与否的差别。而是当他被社会所谓的“主流”异化的那一刻,心里就已经埋下了爆破的引线。只不过通往这种行为最快捷的方式,被我们称为犯罪罢了。正常和疯狂都是被社会定义的一个保守和专横的社会会把正常人疯狂化我们是裁判但又无时无刻不被其他人裁判着追踪真相,扫黑除恶,这些当然是刑侦剧的核心,也是观众对这系列的期待所在。但如果只是像往常一样,用血浆和假枪做壳,说着假的故事,演出假的情感,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怎样在一桩桩案件里让我们看见自己,看见那些普通人差之毫厘的“侥幸”和“幸好”,看见另一种选择,甚至是敢于抨击致使犯罪的诱因,敢于揭露现实无法书写的“房间里的大象”:这,才是我们热衷于悬疑、刑侦剧,甚至是所有犯罪故事最根本的原因。不仅仅是《猎罪》前作和续作的差别,甚至也不仅仅是这一部作品。我们迷恋的永远不只是一桩假案件,而是一个行为模式,一种思维过程。因为前者的主角只是演员。而后者才是关于你与我,黑与白,清醒与麻木。以及,这个只能通过虚构的故事,才能引发有限思考的混沌世界。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